手机版 | 登陆 | 注册 | 留言 | 设首页 | 加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文艺教育 > 图说非遗 > 文章 当前位置: 图说非遗 > 文章

万年窑火不熄!南宁红陶从顶蛳山走来,在匠人手中绽放新辉

时间:2025-08-03    来源:广西卫视微信公众号    作者: - 小 + 大

      万年岁月流沙,淘尽世间烟火。赤火烈焰淬化成陶,红润耀眼自成一脉。穿越万年时空,一代又一代制陶艺人,在泥与火的淬炼中,匠心赓续,薪火相传。

      广西素有“红土之乡”的称号,诞生在这里的红陶,是中国最早的陶器品种之一。千百年来,在邕江两岸生活的人们发挥聪明才智,用当地含铁量高的红土制造生活生产工具。早在九千多年前,生活在邕江流域的顶蛳山先民就学会了原始制陶技术,他们就地取材,加工陶土,制成陶坯,再压印、刻画、堆饰出简单的纹饰,最后露天烧制成原始的陶器。

       现在,人们把这样取材于南宁本地、制作技艺有南宁特色的陶器,称之为“南宁红陶”。穿越近万年时空,红陶之窑里土与火的激情一直生生不息,锻铸出一个又一个红陶艺术精品。

       每日清晨,在广西南宁南晓镇,一位老人踏着阳光和露水走向他一手搭建的创作车间,开始一天的工作。他早出晚归,每日在住所和车间这条石板路上往返,一走就是二十八年。这位与泥土打了一辈子交道的老者名叫卢权智,是土生土长的南宁人,和红陶一样朴实坚韧的他,却是让这片红土地上的窑烧艺术走向世界的第一人,红陶凝聚着他对故土的满腔热爱和无限深情。

       上世纪80年代,学习书画和雕刻的卢权智两次应邀到德国举办个人画展,并在欧洲开始研究现代陶艺。1989年,他从欧洲游学归来,确立了以红陶为母本的大型陶艺研究与创作计划。

       1992年,卢权智倾尽家财在南宁郊外的南晓镇响水坡买了十多亩地,建立了自己的艺术研究和创作基地——古榕山庄,从此开始了至今从未停下的大型红陶创作之路。

       做大型陶艺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闪念让卢权智尝尽了失败的苦难。创作初期,他曾一度为了维持工作变卖家产。没有前人的经验,也无来者的帮助。卢权智只能在大量失败的数据里找出入,第一组大型陶艺作品的烧成既是对他坚守的肯定,也为大型陶艺作品的研究带来了新的转机。

       一件传统的陶器从湿坯到干坯的烧成,其收缩比例一般在15%至20%左右,加上陶件本身自重的限制,坯件越大越重,控制收缩就越难。多年的创作研究让卢权智意识到,一件大型陶艺作品的成败,与其制作过程的用料、成型、烧制等多项工艺条件息息相关。在挫折的痛苦和成功的喜悦交替出现的十余载,卢权智总结自创了一套大型陶艺的泥料配方和炼泥技术,在作品成型和烧纸工艺上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突破。

       2005年,卢权智在古榕山庄烧制完成了跨度3.16米,自重1吨的红陶作品——百福,并在北京奥运大厦第一次面向世界展出。2010年,卢权智亲自参与设计和搭建内空6米多高的大型梭式窑,并烧制完成了高3.9米,宽2.8米,平面直角的“孔子行教图”。2013年,卢权智创作的高5.5米,直径2米的“大佛瓶”,震惊世界。

       不仅仅满足于“大”的卢权智还创新运用现代镂雕技术在大型作品上进行整体镂空,仅通过细小的线条支撑数百斤自重的花瓶,突破了传统制陶的技艺极限,开创了大型镂空艺术陶土作品的历史先河。

       这些红陶作品,体量巨大,形制各异,题材丰富,学习中国书画出身的卢权智,更喜爱以自然万物为题材,表现人类追求自然和谐的精神境界,他把民族风俗的文化寓意和自己对现实生活的感受融为一体,让作品既有历史文化的厚重感,又有清新隽永的自然意境。

       牢牢掌握了大型红陶的工艺性和艺术性,卢权智可以自如地控制着配泥、构图、窑烧等环节,把南宁红陶越烧越大,越烧越美,越烧越有名气。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2018年中国南宁园林博览会都有卢权智大型红陶艺术的出现。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馆等文博单位都收藏了卢权智的作品。2015年,南宁市政府在南宁博物馆一楼主厅设立了“卢权智红陶艺术专题馆”。

       如今,古榕山庄的陶窑经历28载的磨砺仍旧熠熠生辉,年逾六旬的卢权智做陶30多年依然踌躇满志。现在的他除了在山庄里整理研究数据和手记之外,还在进行大型红陶系列作品“人生百态”的艺术创作。

       2019年,“南宁制陶技艺”入选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越来越多的力量加入了南宁红陶的发展之路。南宁学院大师工坊是学校联合南宁市工艺美术协会打造的陶艺实训授课场所。在这里,处处洋溢着师生们的创作热情。

       除了传承传统技艺制作日用陶器,怎样提高南宁红陶的艺术性并研制出更多的工艺品,是提高南宁红陶知名度和竞争力的关键。目前担任南宁学院特聘教授的黄剑老师,已经在他的专业课上全面推广了南宁红陶的应用设计和制作技巧。

       随着科研队伍的壮大和制陶技术的进步,制陶人在继承发扬南宁制陶技艺的基础上,吸收其他地域流派的技艺,形成了更加完善成熟的红陶制作工艺。现在的南宁红陶,不再只是普通的生活用具,更是成为了兼具观赏、收藏功能的高雅艺术品,渐渐走进了千家万户。

       艺术家们发挥本土陶艺人的智慧,以特有的工艺及独特的审美品格,使古老的南宁红陶焕发出艺术的活力。在产业、科研、教育等方面的支撑下,南宁红陶的发展之路将越走越宽广。

       从顶蛳山窑火,到今日匠人指尖的泥土,南宁红陶不仅是时间的容器,更承载着人类对美的永恒追求。

       (来源:广西卫视微信公众号)


(编辑:韦吉)

上一篇:订单进瑶寨,大化瑶族竹鼓奏传承发展“双赢曲”

下一篇:没有了

推荐阅读
桂ICP备19007823  |   QQ:869617850@qq.com  |  地址:广西南宁市青秀区竹溪大道36号青湖中心1405号  |  电话:17776689995  |  
Copyright © 2025 广西新经济网 版权所有www.gxenews.com Powered by GXE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