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登陆 | 注册 | 留言 | 设首页 | 加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文艺教育 > 图说非遗 > 文章 当前位置: 图说非遗 > 文章

订单进瑶寨,大化瑶族竹鼓奏传承发展“双赢曲”

时间:2025-07-30    来源:广西云-广西日报    作者:通讯员 陆荣斌 韦哲 实习生 林虹 文/图 - 小 + 大

        7月18日,大化瑶族自治县板升乡弄系村上拥屯村民蒙清萍一家正沉浸在一项传承久远的指尖技艺中——编织竹鼓。

图为蒙清萍在编织竹鼓。陆荣斌 摄

       竹鼓是跳瑶族竹鼓舞必不可少的道具,其形制饱含匠心:取1.6米竹筒为体,一端蒙羊皮可击拍,鼓身雕竹弦可发妙音,篾编喇叭形鼓尾更添独特风姿。这最初用于驱兽护田的器具,历经岁月淘洗,最终升华为瑶家节庆中不可或缺的欢乐之舞。如今,瑶族竹鼓舞的鼓点不仅响彻祝著节、春节和婚礼,更于今年随着大化“全民普及竹鼓舞”项目跃入了校园课堂,也叩响了乡村振兴的致富之音。

在蒙清萍的家门前,竹篾在灵巧的手指间翻飞、穿梭,渐渐织就成竹鼓尾部那独特的喇叭形状。旁边,摆满了一些竹鼓半成品和成品,古老的智慧与现代生计,在瑶寨群众家中交融。

图为蒙清萍在编织竹鼓。陆荣斌 摄

       据蒙清萍介绍,他编织竹鼓的订单任务是150个,目前已完成110多个。他自己每天可以编织4个,按照一个60元的收购价,每天有200多块钱的收入,待全部完成,将为家庭带来近万元的收入。

        “随着非遗瑶族竹鼓舞的不断传承和发展,市场对竹鼓的需求越来越大。”板升乡党委宣传委员、副乡长蒙峥欣慰地说道。板升乡探索出一条“订单下乡”新路,将文化传承与产业振兴巧妙联结。目前,竹鼓编织的技艺和订单已惠及5个村30余户瑶族群众,蒙清萍家仅是这和谐交响中的一个动人音符。(来源:广西云-广西日报 通讯员 陆荣斌 韦哲 实习生 林虹 文/图)

图为蒙清萍编织好的竹鼓。陆荣斌 摄



(编辑:韦吉)

上一篇:广西“老顽童”夫妻让彩调“返老还童”

下一篇:没有了

推荐阅读
桂ICP备19007823  |   QQ:869617850@qq.com  |  地址:广西南宁市青秀区双拥路38号广西新谊投资大厦C座10楼  |  电话:17776689995  |  
Copyright © 2025 广西新经济网 版权所有www.gxenews.com Powered by GXE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