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8-14 来源:记者 岑琴 通讯员 蓝超群 实习生 吴之星 作者:广西日报 - 小 + 大
原标题:从蚕房到冷链,从田地到直播间——“万企兴万村”焕发乡土新活力 八月的山雨,给闷热的山谷带来阵阵清凉,在东兰县东兰镇板逢村中草药种植示范基地,各类中草药长势喜人,村民们正在进行日常管护。这些药材成熟后,将送往广西河丰药业有限责任公司(下简称河丰药业)制作成医药产品,然后销往全国各地。 目前,由河丰药业带动的中药材种植,从种植到采摘再到加工生产,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不仅为当地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还带动了上下游产业发展,是当地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也是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 这是河池市“万企兴万村”行动助力乡村振兴的生动缩影。在河池,从凤山的蚕茧到天峨的茶油,从巴马的香猪到东兰的板栗,一个个特色产业被“万企兴万村”行动串联成链,编织出农业强、产业兴、农民富的动人图景。 产业扎根 联农带农结出“致富果” 在凤山县,一个蚕茧串联起千家万户的增收希望。 “去年我们养了175张蚕,收入47.25万元,给乡亲们发了18.3万元工资。”凤山县惠民桑蚕养殖家庭农场负责人蔡国忠算起收成账,黝黑的脸上笑意盈盈。 曾经是贫困户的他,2019年看准家乡发展桑蚕产业的潜力,在政府扶持下,流转85亩土地建起了家庭农场,带动26户农户就业,其中10户是脱贫户。他的农场,桑园和蚕房连成片,桑叶投喂、消毒设备都实现了自动化。正在分拣蚕茧的女工告诉记者,她在这里务工每月能挣3000多元,家里把土地流转出去还有租金收入,日子比以前过得宽松多了。 在“万企兴万村”行动中,河池市通过“村集体+基地+能人”模式,扶持了2000多家像蔡国忠这样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他们建立的联农带农机制,共带动7.51万户脱贫户和监测对象发展产业,并从中受益。 这样的产业图景在河池处处可见。在天峨县纳直乡的幸福源油茶产业现代化示范区里,1.28万亩油茶树绿意盎然。这个由广西天峨金桂元公司打造的示范区,已经形成了“龙头企业+基地+村集体+合作社+农户”的油茶产业发展模式。 “我们与全县山茶籽种植户签订保价收购协议,年收购山茶籽400余吨,产精品山茶油600余吨,年收入超2000万元。”公司负责人覃晓毅介绍,公司通过流转土地有租金、基地务工有薪金、参与管理有酬金、超产达标有奖金、订单种植有订金“五金模式”,带动群众增收。目前,该公司已与26家合作社、9个乡镇收购站深度合作,年均发放分红资金37.12万元,带动1086户农户参与,提供近800个就业岗位让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 当前,河池市拥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87家,农民合作社6124家,家庭农场2643家,特色产业覆盖率达98.04%。 随着“万企兴万村”行动的深入推进,河池的民营企业探索出多元联农带农模式:巴马原种香猪农牧实业有限公司让农民通过土地流转、代养分红等渠道增收;广西凤山春天有机农业有限公司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形成生产、加工、销售、服务于一体的油茶产业发展体系,带动1600多户脱贫户参与,户均增收显著。 科技赋能 重塑传统农业格局 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来临,“万企兴万村”行动更注重智慧农业建设,将先进的技术、管理和现代生产要素等引进农村,通过数字化、智能化技术提升农业竞争力,推动农业从传统生产向高效生态转型。 在凤山县凤城镇岩王坳农产品冷链物流园的广西凤山县瑞祥茧丝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里,机器设备高速运转,一个个蚕茧通过一道道工序,变成了晶莹剔透的丝线。 “我们所产的白厂丝达到4A级标准,远销浙江桐乡等地。”公司负责人覃国峰介绍,该公司一期投资3200万元,引进先进缫丝设备和工艺,年产成品白厂丝160吨,年产值可达1.3亿元。 该企业的落地,促进当地从桑苗培育到蚕茧加工的全产业链技术升级,提升了产品的附加值,推动当地摆脱只能“卖原料”的困境。 而油茶产业的科技变革同样显著。太阳能灭虫灯、无人机喷洒有机肥……在凤山县1.1万亩的那老油茶现代化示范区,广西凤山春天有机农业有限公司对茶树的管护统统用上了科技手段。依托广西林科院的技术力量,该公司还建成年加工2000吨茶籽的标准化生产线,执行严格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生产的油茶通过了“双有机”“圳品”认证。 在广西天峨金桂元公司,科研人员正检测山茶油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我们联合中国林科院等顶尖科研机构,将先进技术送到田间地头、融入生产环节。”该公司技术总监介绍,科技创新让该公司“兵恩·得幸福”山茶油品牌系列产品获“双有机”“圳品”及供港优质认证,产品每公斤售价提高近百元。 技术赋能正在重塑传统农业格局。当前,巴马香猪养殖企业联合广西大学、佛山科技大学等院校合作研发杂交技术,让香猪出栏量提高16.37%,经济效益提升79.20%;壮峨食品的13条板栗加工生产线及无菌工厂,运用121℃高温杀菌锁鲜技术,让深山板栗、木薯、芒果、马蹄等农产品变成即食精品;寿菌园公司自主研发的灵芝孢子粉,总三萜含量远超国家标准,成为市场抢手货。 品牌引领 山间好物走向大市场 “家人们看过来,这款茶油的冷榨工艺保留90%以上营养……”在天峨县乡村电商服务中心,主播对着手机镜头热情推介,屏幕上订单不断跳动。在这个由金桂元公司建立的电商平台,培训2000多名村民当主播;精准帮扶脱贫户,一年带动500多户每户增收0.7万元。 好产品要卖好价钱,离不开品牌助力。在“万企兴万村”行动中,河池立足油茶种植面积居全区第二,蚕桑生产规模连续20年保持全国地级市第一的产业优势,深挖“土特产”特色资源,构建起企业品牌+地理标志+农户商标的品牌矩阵,让山间好物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走进广西凤山春天有机农业公司的展厅,山茶油、糯米茶、茶油护肤品等产品包装精美,让人爱不释手。该公司通过参与凤山油茶区域公用品牌建设,目前品牌价值评估达3.2亿元,带动全县21类农特产品走出大山。 品牌矩阵的打造给企业“走出去”带来了更大的底气和收获。广西壮峨食品公司的“桂峨”牌速冻板栗仁获得欧盟有机认证,产品出口德国、日本等多个国家;寿菌园公司成功打造“寿菌园”“桂芝源”两大品牌,凭借过硬品质获国家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和香港优质“正”印认证,打入高端市场;巴马原种香猪农牧实业有限公司注册“小巴”商标的巴马香猪品牌,通过开发香猪腊肉、预制菜等20余种精深加工产品,公司年销售额突破8000万元…… 在品牌引领下,河池特色农产品正沿着“山路”转“网路”,走出大山、走向全国。 从一个蚕茧的蜕变,到一滴茶油的升华,河池“万企兴万村”行动让企业的资本、技术、市场优势与乡村的土地、劳动力、生态优势深度融合,催生出可持续的“造血”机制,续写着乡村振兴的新篇章。(来源:广西日报 记者 岑琴 通讯员 蓝超群 实习生 吴之星) (编辑:韦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