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登陆 | 注册 | 留言 | 设首页 | 加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经济时评 > 文章 当前位置: 经济时评 > 文章

发展低空经济未来可期

时间:2024-04-15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作者:孙永剑 - 小 + 大

    “上海沃兰特航空技术有限公司生产的‘低空的士’——eVTOL(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将于2026年取得适航证,其低空飞行5分钟20公里的成本仅为60元,而且,随着供应链成熟,这个成本还有40%左右下降空间。”多家国内媒体日前披露的这一消息,让人们对未来低空飞行器应用场景以及由此带来的城市立体化发展展开想象。
    正如地铁枢纽往往与地下商城接驳,并产生向地表商圈的商业辐射效应一样,“低空的士”航线所到之处也将对地表经济产生垂直辐射,并引领低空经济启航。
    作为未来产业,低空经济的发展路径尚在探讨中。笔者认为,其能否经过健康、可持续发展过程并发育成熟,关键在于初始阶段就进行科学规划和布局,使之与地表经济形成有机互补。比如,在地面交通容易形成拥堵的路段,当公交巴士、出租车都无法通行时,与“低空巴士”接驳;当发生火情时,启用空中消防;当发生孕妇临产、心脑血管病突发等需要紧急处置的病情时,启用空中救援……
    无序无章法的野蛮生长方式,“劳民伤财”,不利于可持续发展、高质量发展,必须要避免。
    就目前来看,低空飞行器已在一些城市悄然投入日常作业,让生产生活变得“立体”。在新疆阿克苏,植保无人机可进行棉花的田间管理;在福州,游客可欣赏千架无人机组成各种图案带来的视觉盛宴;在深圳,无人机穿行高楼大厦间将外卖“空投”到消费者手中;还有的城市,上班族甚至乘着“飞的”从天而降……
    “以各种有人驾驶和无人驾驶航空器的各类低空飞行活动为牵引,辐射带动相关领域融合发展,所形成的综合性经济形态。”这是官方对低空经济的定义。据此可以想象,在垂直高度1000米以下的低空空域,由于其紧贴地表,如能与地表产业紧密衔接并实现融合发展,必定衍生出更多产业。
    根据部分研究机构测算,2023年中国低空经济规模已超过5000亿元,2030年有望达到2万亿元。而有关部门统计显示,低空经济涉及的农林植保、电力巡检等传统通航作业,近年均保持稳步增长,空中游览、航空运动、医疗救护等新业态也在加速发展。
    相信“低空的士”投运之后,未来的低空经济一定会在此基础上,衍生出多元化的商业物种和业态。比如,依托空中物流将产生迷你空中超市、利用飞行途中空闲时间开展线上学习的空中课堂以及在高层建筑打开窗户收快递、早高峰打“飞的”通勤、吃无人机种的农产品、乘坐eVTOL旅游……
    低空经济的发展红利,有望在不远的将来惠及普通百姓。随之而来的,是空中市政设施也将逐步完善,这意味着治理拥堵更加有效,应急管理更加高效,市民出行出游更加便利……再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将以地表经济为核心,地下经济、低空经济统筹布局,共同构成多元化城市立体发展格局。
    必须看到,近年来,随着无人驾驶低空飞行器大量入场,低空空域若不提前加以统筹管理,也将面临拥堵的问题。统筹管理应当遵循与地表经济互补、有机发展的思路,加快建设低空智能融合基础设施,建立统一标准化的低空智能基础设施。
    浙江省宁波市出台的《建设国家通用航空产业综合示范区实施方案》提出,将推动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团体标准协同发展,包括鼓励龙头企业带动上下游企业共同开展标准研究、协调推动工业标准与适航体系衔接、完善国家航空器管理体系、明确应用场景监管要求等。广东是国内发展低空经济起步较早的省份之一。今年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创新城市空运、应急救援、物流运输等应用场景,加快建设低空无人感知产业体系。
    发展低空经济势在必行。2021年2月,低空经济写入《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今年全国两会上,“积极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增长引擎”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中国民用航空局还支持地方设立20个无人驾驶航空试验区,推动企业在江西、陕西、四川等地开展无人机物流配送试点,促进低空产业发展。
    4月初,中国民用航空局向亿航智能颁发EH216-S无人驾驶载人航空器系统生产许可证,这是全球eVTOL行业内首张生产许可证,意味着,亿航EH216-S无人驾驶载人航空器机型,将进入更大规模量产阶段。可以预见,不久的将来,将有越来越多这类企业投入生产运营、越来越多与之相配套的厂商将形成产业链。
    据此,有理由相信,未来成熟的低空经济,绝非凭空发展的空中楼阁,而是在空地一体化统筹基础上,按照严格的产业标准进行统筹规范、立体发展的经济,是未来城市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低空经济应当依托地表经济、地下经济,有机衍生出各种新型业态,在产业链条上相互补充,强链补链,最终形成完整有机统一的产业链和产业生态。

上一篇:激活民营经济需要长期思维

下一篇:关注旅游新趋势带来的新契机

桂ICP备19007823  |   QQ:12361417@qq.com  |  地址:广西南宁市青秀区双拥路38号广西新谊投资大厦C座10楼  |  电话:17776689995  |  
Copyright © 2024 天人文章管理系统 版权所有,授权www.gxenews.com使用 Powered by 55T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