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登陆 | 注册 | 留言 | 设首页 | 加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文艺教育 > 人物风采 > 文章 当前位置: 人物风采 > 文章

罗殿龙为母校河池学院建校70周年寄语

时间:2021-11-01    来源:    作者:罗殿龙 - 小 + 大

筚路蓝缕求知路 栉风沐雨报党恩
——写在母校70周年校庆之际

  今年适逢母校——河池学院办学70周年。学校历经风风雨雨、几经变迁,越办越好,由最初的师范学校升格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并于2003年正式命名为河池学院。“七十春风化甘露、万千学子竞芳华”。作为“宜师”学子,我衷心为母校的辉煌历史、变化发展以及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感到骄傲和自豪。

  回忆在母校的求学时光,我感慨万千,从心底里感谢母校和老师的教育培养。可以说,没有“宜师”,就没有我个人的进步成长。我家世代是农民,父母是文盲,他们一心希望我掌握农业生产技能,历练体力,做个自食其力的劳动者。高中毕业后,我就回家务农了,当时最大的愿望就是走出“农门”,有个能领工资的工作。我深知自己文化基础差,每天劳动之余,再累也要坚持看书学习,在兴修水利的工地上我深夜也坚持点上煤油灯补习。1972年国家恢复中等专业教育,村党支部推荐我去参考,我通过考试被母校录取,这是我做梦都想不到的事情。作为农家子弟,我小学读的是村里的民办学校,教学条件和资质都比较差,中学到镇上的农业中学就读,1965年入校,1966年“文革”开始后学业就荒废了,实际上只读了一年书,就回家参加集体生产劳动,1968年复课,1969年上高中,1970年毕业,初中、高中都只是“名义”上念过,学历只是走走程序而已。在务农时我就深切地感受到自己知识贫乏,如今我有幸成为一名师范生,毕业后能当一名教师,当时兴奋的心情真是难以言表。

  1972年9月,我们入校,当时学校招收的学生500多人,分10个班,其中有6个班(语文、数理、化学、英语)为专业班,其余4个班为普通班,分别培养中学和小学教师。经过考试分班,我分在数理3班。

  在开学那天,已经停办6年之久的学校人声鼎沸。当时学校复办,面临几个难题:一是如何开展正常教学?二是全国刚刚恢复中专办学,旧的一套办学制度推翻了,新的制度没有建立起来,怎么管理学校?三是没有适用的教材,新教材没有,旧的又不能用。教材的选择,既要传授一个合格教师所必须的文化知识,又要考虑当时学生失学多年,基础薄弱的实际,如何编,如何教?四是当时知识分子、教师受到不公平看待,如何发挥教师的主人翁作用,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做到教学相长?在实践中,母校做得非常好,取得了丰硕的成绩,主要得益于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学校有强有力的领导班子,始终把重心放在教学上。当时学校的校长是段毅,后来是龙卧湘,副校长有谢覃怀、王卫东、覃顺佳等,他们深知,国家要富强、民族要振兴,就必须要培养好下一代。要培养千千万万的可用人才,首先要培养好合格的基层教师。段毅和龙卧湘两位校长,他们热爱教育事业,责任心、事业心强,敢于担当,精心抓教学,办学方向把握得很好。那时候,大家都在埋头读书,中文班的同学大声诵读课文,英语班的同学走在路上还在背单词,日常交流也尽量用英语。墙板、黑板、学习园地不断更新,整个校园成为书声琅琅的求知乐园。学校领导还十分注重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组织了两次教学实习活动,让有经验的教师指导我们上台讲课。我先后到宜州市的流河中学和罗城县的四把中学实习,收获很大。在那个疯狂的年代,领导班子排除干扰全力抓教学,努力培养基层所需的教师人才,真不容易。

  二是有一支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教师队伍。学校领导大力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环境。教师们都热爱教育工作,为人师表,为学生们倾注了全部心血,一门心思让大家学到更多有用的知识,给大家留下深刻而美好的印象。为了让我们这些基础薄弱、水平参差不齐的学生们,能循序渐进掌握胜任教师工作的基本知识和专业技能,他们动了很多脑筋,作了很大的努力,亲自动手编写教材,用心编排教案。我们班的黄晓初老师,知识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讲课逻辑性强,善于启发大家思考,提高解题能力。讲解一个数学题目,深入浅出,引导大家运用多种方式解答题目,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习积极性高涨。黄老师还兼任班主任,在繁忙的教学之余,她像父母一样关心学生,白天上课,晚上同大家一道上自习,还和学生们谈心,她的敬业精神与务实作风赢得同学们一致好评和由衷尊敬。物理老师许忠诚知识功底深厚,事业心强,教学认真,他有一套好的教学方法,讲课既生动又注重实验操作,让大家易于理解和掌握。郑业森老师很会调动大家锻炼身体的积极性,体育课大家都乐意参加。教授音乐的黄丽明老师在课堂上一边教谱一边打拍子领唱,让大家在欢乐明快的美妙歌声中,度过难忘的美好时光。其他班的老师虽然不直接给我们上课,但师生见面都互相礼貌问候,有时候还聊上几句,他们总是教导我们好好学习,将来做一个合格的人民教师。在当时激烈的阶级斗争大环境下,母校宛如“世外桃源”,师生团结友爱,教学相长,其乐融融,非常难得。

  三是学生们珍惜难得的读书机会,学习氛围很浓,学风很好。大家遵守纪律、尊重老师、珍惜同学间的友谊,每天早上集体出操,队伍非常整齐,上课认真听课,积极发言,晚上自习,抓紧完成作业、交流学习体会,请教老师解惑释疑。课余时间,学校组织的文体活动,大家都热心参加,既丰富了校园生活,又培养了集体主义精神。

  宜师严谨的学风和良好的校风熏陶着学生们的心灵,学校的领导和教师为了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把国家的命运和个人的事业紧密联系起来,辛勤耕耘。他们的言传身教,如和风细雨,感染和熏陶着每个学子。大家深感母校不仅教我们知识,更重要的是启发我们对人生的思考,增强对做好教育事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决心把学到的知识回报党和人民。实践证明,那个时期培养的学生,绝大部分都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大家爱岗敬业,为基层的教育事业发展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没有辜负学校领导和老师们的期望。

  我在母校度过了两年朴实无华的学习生活,尽管学习条件简陋,生活条件艰苦,但精神却非常充实。学校的严格要求和悉心培养,对我的成长进步带来深刻的影响。这两年是我上学以来读书学习最扎实、收获最多的两年,不仅掌握了有用的基础知识,而且养成了坚持学习、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七八届是全国恢复高考的第二届,当时文科考试考五科,其中一门就是数学。靠着在母校打下的数学知识底子,我从容应试,以高分顺利考取广西大学哲学系哲学专业,依靠知识改变了命运。

  除了系统学习文化知识,在宜师求学期间,我的组织能力也得到了初步锻炼,为后来走上党政领导岗位打下了基础。由于黄晓初老师的信任,我第一个学期担任副班长,第二个学期任班长直到毕业。在黄老师具体帮助指导下,我和班委的同学始终围绕搞好学习开展班务活动,努力营造团结拼搏、奋发向上的氛围,积极参加学校活动,并取得好成绩,数理三班被学校评为优秀班级,全班51位同学均顺利完成了学业。我也通过从事班干工作经受了锻炼,学会了政治工作方法,提高了协调、组织能力。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在母校学习期间,在学校党组织的培养下,思想上、政治上逐步成熟起来,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74年3月,学校党委决定吸收三位同学入党,经徐庆宝、陆金业两位同志介绍,我有幸成为其中之一。1974年7月1日,在学校举办的纪念建党53周年大会上,我作为新党员代表作了发言。那一幕,我激动万分,至今难忘。

  “两年宜师求知路,万般感念培育恩”。我永远感激母校的领导、教师和同学们。从宜师毕业后,不管在哪里,不管干什么工作,我都以母校为荣,牢记师长的教导,回报母校、回馈社会,永远感党恩、永远跟党走,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为母校争光。

  今天,母校已走过70年辉煌历程,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这些成绩的取得,靠的是党的教育路线方针和政策指引,靠的是学校历届领导班子不懈努力、教职员工辛勤耕耘、莘莘学子自强不息。母校的发展历程,是新中国成立后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的一个缩影。新时代赋予母校新的使命,要培养德才兼备的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优秀人才,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中发挥更大作用。我为母校未来美好的前景感到骄傲和自豪,衷心祝愿母校越办越好、再创辉煌!祝老师们身体健康、工作顺利、阖家幸福!祝学弟学妹们不负时代、不负韶华、学有所成!



      作者简介:罗殿龙,男,壮族,1952年5月生,广西贵港市人,1972年9月至1974年7月就读于河池地区宜山师范数理专业,1974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8年10月至1982年7月就读于广西大学哲学系哲学专业。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学历。现任最高人民法院咨询委员会委员。广西壮族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原党组书记、院长,经济师,大法官,广西大学法学院、公共管理学院兼职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硬笔书法家协会会员。

(责任编辑:吉贤)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敬畏经典”——罗殿龙书法小品展暨《罗殿龙书法》系列赠书仪式在邕举行

桂ICP备19007823  |   QQ:12361417@qq.com  |  地址:广西南宁市青秀区双拥路38号广西新谊投资大厦C座10楼  |  电话:17776689995  |  
Copyright © 2024 天人文章管理系统 版权所有,授权www.gxenews.com使用 Powered by 55T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