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7-31 来源:北海市融媒体中心 作者:记者 方晓淦 实习生 刘曦霞 - 小 + 大
距离开海还有半个月,银海区侨港镇电建渔港逐渐热闹起来。 7月28日上午9时30分左右,记者来到侨港镇鱿鱼码头,发现有不少小艇在大船间穿梭,原来这些小艇都是搭载船主前往他们的大船的。只见每到一艘大船边,所属船主就会抓着船尾的悬挂物或扒着船身凸起的部位,脚下用力一蹬就上船了。 记者跟着“大部队”从码头上了小艇,不到2分钟就来到停靠在港口中间的一艘大船旁,船两侧悬挂着的灯泡说明这是一艘鱿鱼船。当记者还在用目光寻找可以借力登船的地方时,驾驶小艇的大叔指着船尾挂着的一网兜泡沫板说:“这里是最容易上去的地方,你踩着网眼就可以轻松上去了。” 一番攀爬后,记者来到船上,见到了彭亚石和张娇娇这对年轻渔民夫妻。打过招呼后,张娇娇忙着将浅蓝色的渔网在甲板上铺开,彭亚石则拉着黑色遮阳网在甲板上空挂了起来。“今天要在甲板上织网,一直做到下午5点左右才上岸,要拉张遮阳网挡一挡烈日才行,晚上离开前再收起来。”彭亚石说。 彭亚石在检查船头的起网机。方晓淦 摄 挂好遮阳网,彭亚石又搬来一台电风扇调整角度,随后夫妻俩“席网而坐”,开始了当天的工作。这是一张39米长、220米宽、重量约300公斤的鱿鱼网,由前中后三部分构成,前部网眼最密、中部网眼略疏,后部是绿色的硬网,主要用于挂在起网机上拉网。夫妻俩要做的,就是将这三部分拼接起来。张娇娇告诉记者,这项工作虽然简单,但是工作量很大,如果单靠夫妻俩,起码要10天才能完成,所以他们已经约好工人,到时候几个人一起做,只要3天就能把网织好。 接近中午,彭亚石放下手头的活,起身来到船舱,他边走边顺手拿起挂在门框边的头灯,弯腰拉开船舱盖,熟练地来到舱底掀开2块木板,用手中的头灯探照,仔细观察一番船底的情况后,又转身打开开关,随着一阵轰鸣声传来,船底的水泵开始抽水。记者顺着彭亚石手指的方向望去,看到船底已经浸着薄薄一层海水。 彭亚石在检查船上的灯泡。方晓淦 摄 “我们的船是木质船,木板之间连接的缝隙会慢慢渗水进来,我们一周要上来检查一次舱底,如果进水量够了就要打开水泵将水排出去。”彭亚石告诉记者。 趁着等待水泵抽水的时间,彭亚石回身开始检查船舱里的机器设备。从输油的高压管到发电机的皮带,他都仔细检查一遍。待抽完水回到甲板后,彭亚石又拿出手机打起电话,开始预约修船师傅定好时间上船检修设备。“在开海前,船舱设备检查是最耗时的工作,最少要花三四天时间,我们要抓紧时间预约师傅上船,如果太迟可能连师傅都约不到了。”彭亚石说。 做完这些工作已经时值中午,彭亚石和张娇娇来到船上阴凉处,打开早上打包带上船的便餐,夫妻俩边吃边聊起雇船工、约修船师傅等事宜,彭亚石一项项数过来,张娇娇则边听边细心地补充一二。说完开海前的准备工作,夫妻俩又跟记者拉起家常,每次出海,他们夫妻俩会雇上4个船工,彭亚石负责开船,张娇娇负责做饭。他们会驾船到海南、广东等地周边的海域捕捞鱿鱼,再拉到就近的港口销售并补充物资,往往一个月才回北海一次,在等待补充物资和检修设备期间,他们会抽空回家陪伴3个孩子,一天后所有工作准备就绪,他们又会驾船出海,开始新一轮的捕捞作业。 吃完午饭后,张娇娇回到网堆里继续织网,彭亚石则爬上船顶,开始检查悬挂在船两侧的灯泡,接着又来到船头,开始检查起网机和纤维绳。 张娇娇在船上织网。方晓淦 摄 “开海前的准备工作枯燥又繁琐,我们从7月26日开始做开海前的准备,要织网、检修设备、更换坏掉的灯泡、换缆绳、雇船工,这些工作做完基本就到8月12日左右了。接着就要开始给船加油、加冰,临近出海的前一天还要把生活物资搬上船。”负责船务工作的张娇娇如数家珍地一一道来,每次出海前,她都要准备20吨淡水、75公斤大米、3桶食用油,再备上2000元的蔬菜和肉,这些物资足以支撑他们在海上度过半个月。 下午将近5时,彭亚石和张娇娇收拾好船上物品,关好船舱门后就来到船尾,在他们的大声招呼下,一艘小艇缓缓靠近大船,夫妻俩搭乘小艇回到岸上,这忙碌的一天在夫妻俩有说有笑、渐行渐远的背影中渐渐落幕。 随着开海进入倒计时,全市无数渔民、船工都开始“动起来”,检修渔船、织渔网、更新设备……一项项准备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只为以最好状态迎接即将到来的开海。 鱿鱼码头边,许多小艇接送船主往返于渔船和岸边。方晓淦 摄 记者从市海洋与渔业综合执法支队了解到,今年我市在册登记渔船4751艘,应休渔船4536艘。休渔期间,我市组织人员对渔港渔船进行巡查检查,对检查发现的安全隐患及时督促落实整改。在开展渔业船员消防安全、救护救助培训的同时,我市还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发放安全生产宣传资料、面对面讲解等方式,提醒渔民履行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截至目前,市海洋与渔业综合执法支队共检查渔船1300艘次,发现安全隐患问题55个,已完成整改51个。 采访手记 :真正的松弛,从来不是懈怠 7月底了,沉寂两个多月的渔港,每个角落都上演着忙碌的场景。 上午9时后,侨港电建渔港鱿鱼码头上,总能看到松弛感满满的渔民们,可当他们踏上渔船那一刻起,他们的松弛感立即被紧张感代替:甲板上紧凑的脚步声、船舱里抽水泵的轰鸣声、梭子在渔网网眼间穿针引线的摩擦声……待黄昏渐临,渔民们回到岸上时,那种松弛感又回来了,他们脚上踩着拖鞋,互相打着招呼,从“今晚吃什么”聊到“明晚去踢球”。 在采访彭亚石和张娇娇的过程中,我发现他们提到最多的一个词是“安全”。在甲板织网时,张娇娇会细心地检查渔网的网眼是否对得上;在船舱里检查机器设备时,彭亚石格外细致,从一根输油管、一条皮带,到一个阀门、一颗螺母,他都戴着手套一样样摸过去,发现不对劲的地方还要按一按、拧一拧。 “外海可不像近岸海域这么温柔,搏击风浪是常态,特别是在关键时候,一个网眼、一段渔网,都关系到我们能不能顺利捕上渔获;一颗螺母、一根缆绳都跟全船人的生命财产安全息息相关。”彭亚石说,“你看大家在岸上都很放松,可一到船上就严肃起来了,因为这时候多用点心,出海后就可以少操点心。” 正如彭亚石所说,安全不是挂在墙上的标语,而是织进网眼里的专注,是拧在螺母里的细心。真正的松弛从来不是懈怠,只有充满“紧张感”的认真,才能带来满满“安全感”的松弛。(来源:北海市融媒体中心 记者 方晓淦 实习生 刘曦霞) (编辑:韦吉) |
上一篇:粤桂情深 医路同行——2025年巴马粤桂协作医疗人才专题培训班在深圳举行
下一篇:没有了